3月27-28日,由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武汉大学当代教育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卓越教学与本科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在武汉举办,370余名线下参会者与2000余名线上参会者共同围绕一流本科建设及人才培养问题展开了高品质、高密度、跨学科的学术交流与思想交锋。我院兰智高教授出席专题报告会。
八位专家学者围绕人才培养理念、教育改革形势、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治理逻辑、教学改革举措等,深入剖析并深刻阐释了智能化时代、“十四五”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下一流本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系列问题和创新举措。
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志义以“成果导向教育”(OBE)核心理念为引领,围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关键环节探讨了如何制定培养方案以及如何改革课堂教学等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陈廷柱教授结合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对“人才培养的特区模式”是否存在、为何存在以及如何评价等问题阐发了诸多思考与见解,并就“特区模式存废之问”表明了观点和立场。
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谭红岩副处长系统分析了智能化时代教育所面临的系列变革与挑战,从理想信念、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革命、学习方式、改革评价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本校的系列实践探索。
浙江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眭依凡教授以“人才培养是大学永恒不变的核心使命”为基本立场,对一流大学建设和一流人才培养的系列问题做了深刻的思考和阐发。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彭宇文教授围绕一流主体治理、一流教学治理及一流治理的治理(“元治理”)等内容探讨了大学治理与一流人才培养的困境和路径,其中关于“教学权力”“教育法典”等问题引发了现场高度的关注和激烈的讨论。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巨大成就,并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教育领域的新部署、新要求进行了系统全面、深入精准地政策解读,为高校教育改革实践以及高等教育研究者学术研讨指明了新方向。
重庆大学教务处处长李正良教授从未来人才“5C”核心能力及其所面临的复杂变局出发,结合本校改革实际深入阐释了“T型”到“π”型跨界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需树立的培养理念以及需具备的培养体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卢晓东教授援引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遮蔽”和雅斯贝尔斯提出的“存在之交流”等概念,反观并审思本科教育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一流本科教育考试的七大特征。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与卢教授就理论的时代局限性与规训下的学习等问题展开了交流。